最近更新 | 关注微信 | 手机版
关注看更多精彩内容 | 领取红包优惠券福利

网站首页 > 中国艺术文化 正文

中国乐器文化之大胡

故事亭 2023-07-19 中国艺术文化

  在古代中国的中央集权政权之下,中国古代人民的疾苦有不少寄托于音乐之上,胡琴是大部分民间人士所选用的乐器。大胡,俗称胡琴,是胡琴的一种,也是中国民族乐器中弓弦乐器的一种。接下来,就随小编一起来看看中国乐器文化之大胡!

  简介
  大胡,俗称胡琴,属于我国民族乐器中的弓弦乐器,因作为京剧的主要伴奏乐器而得名。提起「胡琴」一词,它本是我国弓弦乐器的总称。我国古代,把西北地区少数民族通称为「胡」,因此,胡琴应是从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传人中原的。就其形制和发声原理而论,同类乐器还有高胡、二胡、中胡、大胡、板胡、坠胡、大弦、二弦等等。可见,大胡只是我国弓弦乐器大家族中的一员。擦奏弦鸣乐器。广泛用于中国民族民间乐队的弓弦乐器。凡二胡、四胡、京胡、大胡、板胡、坠胡、粤胡‥马骨胡、二弦等。均可称为胡琴。

  历史
  在宋代就有胡琴的名称出现。北宋沈括在(梦溪笔谈)中有一首军士歌,“马尾胡琴随汉车,曲声犹自怨单于。”比歌明确记我当时已有马尾胡琴。金元时,胡琴已用于祭祀和战争(内蒙占历史概要)中说,“十二﹐十三世纪时……祭祀时奏忽忽儿。”(忽忽儿即胡琴)(马可。波罗行纪)中亦讲到1278年蒙占军队排好队伍等待打仗时。兵士们唱歌和奏二弦琴。关于胡琴的形制,(元史。礼乐志)载,“胡琴制如火不思,卷颈、龙首,二弦。用弓拉之﹔弓之弦以马尾。”这种胡琴与现今胡琴稍有差异。火不思的瓢形音箱不能将弓毛夹置弦中、只能在弦外擦奏,现代流行的胡琴、其音箱多为筒形。次为碗形或椭圆鼓形,用琴扞插置音箱内。弓之马尾一般均在二弦中夹置。元史记载的胡琴可能是当时的一种。因为音箱近似于筒形与碗形之间的擦弦乐器在唐时已经出现。名叫奚琴。奚琴不用马尾弓、而是用竹片在两弦之问磨擦发音。它的发声原理与现今弓弦胡琴是一致的。奚琴到了宋代称为稽琴,在演奏技巧上有了相当发展,根据(梦溪笔谈。补笔谈)载,“熙宁中。宫宴,教坊令人徐衍奏稽琴,方进酒而一弦绝。衍更不易琴,只用一弦终其曲。”由此可见当时的演奏技巧已经相当高超。北宋时期从宫廷到民间盛行稽琴的演奏。据(都城记胜)记载,“瓦社中的细乐。常用萧、管、蓁、稽琴、方响之类合奏”。(梦溪笔谈)也同时记载了稽琴的流行和马尾胡琴的出现,这表明两种擦弦乐器的同时存在。此后已不复再见有瓢形音箱的胡琴和竹片擦奏的稽琴,可能两种乐器相互吸收而融为一体。

  结构介绍
  琴筒
  琴筒是大胡的共鸣箱,琴杆是支撑琴弦、接指操作的重要支柱。大胡由琴筒、琴皮、琴杆、琴头、琴轴、千斤、琴马、弓子和琴弦等部分组成,另外还有松香等附属物。琴筒是大胡的共鸣筒,多用红木、紫檀或乌木制成,也有用花梨木或竹子做的,七十年代并开始使用低发泡(ABS)材料模压成型。其形状主要为六方形,长13厘米,前口直径(对边)8.8厘米。有些地区则制成圆形或八方形。筒腰略细,筒后口敞口或装置开有各种式样花孔的音窗。琴筒起扩大和渲染琴弦振动的作用。琴筒前口蒙皮,叫琴皮,也叫琴膜,它是大胡发声的重要装置。普及式大胡为蛇皮,中高档大胡多为蟒皮。蛇皮鳞纹细密,纹路排列规则,并富有韧性,但质地较薄。音质易受气候、室温等因素的影响。蟒皮鳞纹粗而平整,色彩对比协调,厚度适宜而有弹性,不易受虫蛀,发育共鸣较好。蟒皮又以肛门一带地方的最为理想,这个地方的蟒皮适应性广、发音浑厚圆润,并且性能稳定。新买的大胡无论是蛇皮的还是蟒皮的,发音往往空而带沙,并且把住上下端的音量悬殊较大。这是琴皮振动还不够协调的缘故,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拉奏后,琴皮的振动才有可能逐渐变为常态。琴杆也叫“琴柱”,是支撑琴弦、供按弦操作的重要支柱,全长81厘米,直径约为0.55寸。顶端为琴头,上部装有两个弦轴,下端插入琴筒。琴头呈弯脖形,也有雕刻成龙头或其他形状的。衡量一把大胡的发音纯净与否与琴杆材料的选择有很大关系,通常把红木视为上品,乌木的也不错,其它木材的就要逊色一等了。选择时除了要仔细辨别琴杆的制作材料外,还要兼顾到质地紧密。木射线细密而均匀,无节、无疤,无明显裂痕,有一定光亮度等。

  琴轴
  琴轴用来调节大胡的音高,大胡的定弦音高主要是靠琴轴来调节。琴轴就是与琴杆相互垂直那两个犹如圆锥体的部件,木质,前端细小,有一穿弦小孔,中间渐大,后端最大。轴后段外表刻有若干直条瓣纹,轴须加饰,用多层骨质与木质片粘合。它们与琴筒相对,上面的一个叫内琴轴,拴内弦,朝下的一个叫外琴轴,拴外弦。内外琴轴相距约为0.26尺。外琴轴距琴筒一般为1.45尺,这是大胡区别于大胡、中胡、高胡、板胡、京胡等“同族”乐器的显着标志之一。传统的琴轴是一个整体,纳外琴轴分别横插在琴杆上方指定的圆孔内,相应的琴弦直接缠绕在“出口”一端的末梢上。这种琴轴调弦的活动范围大,并能储存多余的琴弦线段,有利于琴弦的充分利用。但这种琴轴对材料的选择较为考究,多用黄杨木或黄檀木制成,与琴杆的接触面既要严密合缝,又要保持必要的松动,否则不是匿藏着极弦跑音的隐患,就是操作不自然。六十年代初,大胡开始装置螺丝弦轴(又称直行铜轴),外观上既保持了原来的民族形式,又克服了拧转费力、容易跑弦和日久损裂琴杆的缺点。如今市上出售的中高档大胡,其琴轴多为机械螺旋轴。

  千金
  千金用于扣住琴弦琴杆上扣住琴弦的那个装置叫千金,千金一般是用铜丝或铅丝制成:“S”形的钩,再用丝弦或其它线绳套住这钩的一端并系在琴杆上,也有用丝弦、尼龙线或布条、皮条等直接把琴弦拴在琴杆上的。后面这种形式的千金其音质不够十分理想,因为内外弦被挤压得太近,使琴弦的充分很动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牵制,不注意还易发生“碰弦”的现象。千金不可系得太长,也不可系得太短,合适程度要看演奏者指头的长短和琴杆的粗细。也就是说,指头长,琴杆细可将千金适当的放松一点;指头短、琴杆粗就酌情系紧一点。一般来说,琴弦距琴杆的宽度掌握到0.7寸左右较为适宜。千金在琴杆上的位置应求得大体固定,不可经常的移上移下。有些初学者喜欢拉高音,把千金一个劲的往下移。这样的“高音”音质很差,不但不利于运指的全面训练,而且有损于正常音高观念的培养。一般来说,千金应固定在距琴马1.3尺左右的位置上较为适宜。

  琴马
  琴马是联结琴皮琴弦的枢纽琴马虽小,但它却是联结琴皮琴弦的枢纽。它的作用是把弦的振动传导到蟒皮上。因此,琴马的选料、形状以及在琴皮上的安放位置,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胡的音质。为了求得大胡声音的改善,发音沙哑的大胡采用纸马(即用牛皮纸或其它硬纸卷成严实的简状),声音就要显得柔和一些:发音沉闷的大胡改用竹马,就可使声音变得较为响亮,适合演奏活泼轻快的曲调,发音单调的大胡采用金属弹簧马,就可使发音变得较有共鸣。此外,象高粱秸秆、火柴签、铅笔(最好将笔芯抽掉)等材料制作的琴马也能改善一些大胡的音质,但中高档大胡还是宜用特制的木马,木马是用松节木做的,音色淳厚柔美,失真度小。另外还有钢丝马,但使用很少。如果是自己制作琴马,要注意到它的特有形状。不宜过长、过短、过高、过矮,因为这样都不利于琴皮振动的性能发挥。虽说一些发音沙哑的大胡,适当增长琴马,音质还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,但音量却大为削弱了。一般来说,琴马长约0.4寸,高约0.25寸较为适宜。如果是竹制或木制琴马,当中最好挖空成拱桥形。

  弓子
  弓子用于拉奏大胡,弓子由弓杆和弓毛构成,全长76厘米,弓杆是支撑弓毛的支架,长度2.4尺,用江苇竹(又名幼竹)制作,两端烘烤出弯来,系上马尾,竹子粗的一端在弓的尾部,马尾夹置于两弦之间,用以摩擦琴弦发音。弓毛多为马尾,也有用尼龙丝仿制的。有些简易大胡是用尼龙线来代替弓毛,这种音响效果较差。衡量弓毛能否经久耐磨,主要看弓毛是否排列得整齐平展,长度一致,粗细均匀。好的弓毛要求无断头、无纤柔、无蓬乱缠绞等。选择弓杆要注意长度符合标准,还要兼顾到质地坚实、老化、粗细协调、匀称、中段不呈弧形,与弓毛相互平行等情况。这样的弓子弹性适中,操纵顺手,易于控制。有的初学者把京胡的弓子拿来换在大胡上,这是不合适的。京胡弓子一般都较短,在大胡上拉奏没有回旋余地,是不符合大胡演奏需要的。市面上出售的中高档大胡的弓子多为松紧调节弓,它是在持弓一端装有机械螺旋装置,可根据演奏需要把弓毛调节到合适的松紧程度。但不可调得过松过紧,过松使弓子失去了应有的弹性,不易于操作;过紧则发音生硬,缺乏含蓄内在的成份,同时还容易使弓杆变形。

  琴弦
  大胡的音响来源于琴弦的振动大胡的声源来自于琴弦的振动。过去大胡大多用丝弦,由于丝弦具有伸缩性大、寿命短、发音不够清越细腻等缺点,它已逐渐被钢弦所淘汰,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,钢丝弦使用日益普遍。配套的大胡钢弦应是一粗一细,粗的一根称作内弦(也叫老弦),细的一根称作外弦(也叫子弦)。内外弦分别系在相应的琴轴上,一般是先上内弦,再上外弦。选购琴弦一定要注意配套,不可两根弦都为内弦或外弦,弦径也不可悬差过大,更不可用其它弹拨乐器的琴弦来代替大胡弦。内外弦采用同样粗细的,就会产生两弦张力不平衡,发音不协调,灵敏度差的问题;内外弦粗细比例过于悬殊。就会产生音色不统一,影响按指的问题;用弹拨乐器的琴弦来代替大胡弦,发音空而沉闷,失真度大,完全不符大胡的发音需要。

  演奏方式
  胡琴是羌、胡族的乐器,传入中国己有千年的历史,乃擦奏绞鸣乐器,其广泛用於中国民族民间乐队的弓弦乐器。谈到它的厘史,在宋代就有胡琴的名称出现。金元时,胡琴己用於祭祀和战孚。而又根据宋代陈嘬《乐书》的记载,有一种乐器叫奚琴是由古代的绞发展而成,

  其演奏方法是借用轧筝竹棒的演奏方式,但是奚琴只有两条绞,拉奏时竹片在两绞之间。现今常用的胡琴,是从奚琴体系发展下来的,它非常特刖的特色是它的演奏的方式。弓的弓毛穿越在二条弦之间,所以弓和大胡的琴身通常是永远不分开的。乐团中较常见的有:高胡、大胡、中胡、大胡、低胡等:而因檀应某类乐曲,或其他需要,尚有:京胡、京大胡、板胡、坠胡、粤胡、椰胡、大广绞、四胡、马头琴、拉阮、琶琴、低绞琴等,均可称为胡琴。

  大胡形制为琴筒木制,筒一端蒙以蟒皮,张两根金属弦,定弦内外弦相隔纯五度,一般为内弦定dl,外弦定al,其演奏手法十分丰富,左手有揉弦(吟音)、泛音、颤音、滑音、拨弦等:右手有连弓、分弓、顿弓、跳弓、颤弓、飞弓、拨奏等。大胡一般定弦为dl、al,有效音域达三至四个J、度。

  板胡是以琴筒蒙以桐木薄板而得名。又称梆胡,秦胡,胡胡,呼胡,大弦和瓢。历史较短,品种繁多,音色明亮,高亢。是我国多种梆子腔戏曲,北方戏曲和曲艺的主要伴奏乐器。20世纪50年代后,又用于独奏,器乐合奏。深受广大人民喜爱,流行于西北、华北、东北、东北各省区,尤以陕西、甘肃、山西等省最为盛行。板胡的结构,绝大部分和大胡相同,主要区别在琴筒和千斤上。琴筒不蒙皮膜,蒙以梧桐木板,琴筒是用椰瓢制成的。构成板胡的部件主要为琴杆,琴筒,面板,弦轴和弓子。并有腰马,琴弦,琴马等附件。独奏、器乐合奏用的板胡的琴筒和面板都较大。琴杆比大胡粗,一般使用钢丝弦。音色宽厚柔和,能演奏较高的把位。

  琴杆又称担子,全长49厘米。用五节紫竹、白竹制。上方第一、二两节置弦轴,底节插入琴筒,筒里的杆上开长方形对穿的“风口”,产生复共鸣。琴筒长ii4、后口直径43厘米,用毛竹制,前口蒙蛇皮,后敞口。弦轴黄杨或黄檀木制。琴码竹制。弓子江苇竹制,上拴马尾,长T4厘米。张二弦,设有“千斤”。五度定弦,据唱腔和曲牌不同分别为:反二簧d0、Sol弦,二簧Sol、1-e弦,西皮Ia,m·弦,反西皮l-e、Ia弦。常用的是D调、E调二簧京胡和E调、斓西皮京胡。音域约两个J、度演奏时,坐姿,琴筒置于左腿上,琴杆向左稍倾斜,左手持琴杆按弦,右手执马尾弓夹于两弦间拉奏。

  发展演变
  大胡是伴随我国古代四大声腔之一的「皮黄腔」的逐渐形成而发展的。在明末清初之际,大胡主要用于安徽和扬州的「徽调」,湖北的「楚调」与「汉调」,长沙、常德一带的皮黄「弹腔」,江西的「宜黄腔」,广东的「梆黄」,四川的「胡琴腔」,陕西的「汉调二黄」等剧种中的伴奏乐器,后来,随着四大徽班进京,在北京形成了京剧这个剧种。为了区别于其它剧种,大约在本世纪五、六十年代才称其为「大胡」。

  大胡可以说是「皮黄戏」音乐的代表。乾隆四十九年(1784年),云南元谋知县檀萃督运滇铜进京,看到北京皮黄演出的盛况,曾咏下「丝弦竟发杂敲梆,西曲二黄纷乱忙。酒馆旗亭都走遍,更无人肯听昆腔」的诗句。其中「丝弦」主要是指大胡这件乐器,早在乾隆四十年(1775年)的《雨村剧话》中曾记载:当时皮黄腔被称为「胡琴腔」。由此可见,大胡这件乐器曾经成为过一个声腔体系(或剧种)的代名词,与京剧相连,密不可分。这与其它民族弓法乐器,如二胡、板胡相比,大胡可说是「独享殊荣」了!

  从四大徽班进京至今,京剧已发展为全国最大的、影响最广的剧种,成了全国人民公认的「国剧」。在京剧发展的历程中,大胡演奏人才辈出。从早期的「四大名家」梅雨田、孙佐臣、陆彦庭、王云亭等老先生起,到京剧发展鼎盛时期的名琴师徐兰沅、赵济羹、杨宝忠、王瑞芝、李沛卿、李慕良、沈育才、何顺信等先生,以及京剧现代戏时期琴师们的共同努力,使大胡演奏艺术得到长足的进步和飞速的发展。还有一批新中国培养出来的新秀,在虚心继承老一辈的艺术传统的基础上,锐意精进,大胆探索,已经初露锋芒。总之,大胡演奏艺术的进步与发展与以上各位的执着努力是分不开的。

  在大胡发展的二、三百年的历史中,既有它辉煌的时期,也遭受过暗淡的厄运。仅仅因为京剧里有「二黄」一说,据老辈们传说,「二黄」就曾犯了皇忌,遭过不白之冤。据说,乾隆晚年让位其子,号嘉庆皇帝,自己当上了太上皇。二皇并存,希望,帝柞永延。这样,善拉二黄的大胡可就为难了。老弦(里弦)有太上皇之嫌,子弦(外弦)又有儿皇帝之忌。胡琴又经常断弦、换弦,这更使二皇不快。老弦一断,仿佛乾隆归天;子弦一断,又似乎意味着嘉靖驾崩;换新弦,又好像逆臣纂位,「改朝换代」。为保大清皇统帝柞,官家竟下令取消大胡,以笛代之。大胡被这「莫须之有」的罪名,被打人「冷宫」,苦熬了许多年。大概是在乾隆归天之后,这条对大胡不成文的「禁令」才渐渐「不平自反」,恢复了名誉。这段真实的小插曲说明:小小大胡的两根弦儿,竟与皇家联了「宗」,听起来是多么可悲而又可笑啊!

  早期的大胡是用特制的丝弦,用竹片制成弓杆。弓杆上的马尾是松弛的。演奏时,琴师以右手无名指缠住马尾运弓。过去,在山东琴书、河南曲子、湖南花鼓戏和小调的伴奏中,都曾用过软弓大胡。由于马尾松散易断,控弓不太自如,强弱不易掌握,快弓更难利落,已不能适应发展中的戏曲音乐,终于在本世纪初逐步改成细竹硬弓了。过去,大胡筒子较小,杆子较短,音域也较窄。后来为了演员唱腔的需要,在不影响大胡特色的基础上,适当地加大琴筒的直径,加长了琴杆。这样,大胡的音域拓宽了,音响更洪亮结实了,音色也更纯净优美了,音乐的表现力从而更加丰富了,这就是今天的大胡的形制和音色。

  原来的大胡都是丝弦。丝弦易断,且常「跑弦」。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现代戏时期,借鉴了小提琴、二胡用金属弦的优点,也改用了特制的金属弦。经实践,它既能与大型管弦乐队的音色融合在一起,又解决了跑弦、易断的缺点。大胡大都用金属弦了。由于大胡有雅俗共赏的品格,所以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。

  美妙动听的大胡发展到今天,不但在京剧伴奏中独领风骚、举足轻重,并且广泛地出现在音乐会的舞台上。它可以独奏,亦可以与月琴、三弦、京二胡、阮等各具特色的民族乐器协奏,乃至与大型交响乐队和民族管弦乐队合作,并常常担任主奏的角色。在京剧形成和发展的二百多年中,大胡伴奏将生旦净未丑各行当集于一身,与剧中各角色声琴合一,成为最佳搭档。观众在为演唱者喝彩的同时,还常为乐队叫好,特别是像杨宝忠、李慕良那样的大胡大师的演奏,几乎与演唱者平分秋色。

  在京剧发展的鼎盛时期,出现了以「四大名旦」、「四大须生」为代表的各流派纷呈的繁荣景象,成为京剧发展史上的里程碑。「四大名旦」中梅派之端庄典雅、雍容大方,尚派之刚劲挺拔、绚丽多姿,程派之连绵跌宕、幽咽婉转,荀派之俏丽柔媚、委婉低回,乃各臻其妙,美不胜收。这种不同流派的演唱风格,必然决定了不同的大胡伴奏风格。

  京剧的曲牌就是曲调的名称,俗称牌子,如「点绛唇」、「将军令」等。曲牌各有固定的名称、句数、句格(包括长短不等的字数、字音的平仄等),以及曲调方面的板式、板数、调高等,格律相当严谨。不过有些曲牌没有唱词,只用它的曲调作为器乐演奏的吹打曲牌(亦名工尺牌子),如「水龙吟」、「柳摇金」之类,可以自由反复,也可以中途停止,以及只念不唱的干牌子,则属例外。



关于本站

故事亭是以故事为主题的网站,提供热门故事在线阅读,推荐优秀的故事小说,收集最经典的故事文章,让广大读者在故事中成长,在故事中学道理!

本站域名 www.gushiting.com 是故事亭的汉语拼音,方便大家记住域名,记得收藏网址哦!

微信公众号
最近发表